科別: |
|
楝科(Meliaceae) |
|
學名: |
|
Melia azedarach Linn. |
|
型態: |
|
落葉大喬木,高約10-20 公尺,樹幹通直,樹冠傘形,樹皮暗褐色或灰褐色,有深刻不規則深縱裂紋,皮孔不顯著,常有樹脂凝結在枝幹上。 |
|
葉: |
|
葉為2-3回的奇數羽狀複葉;小葉對生或互生,3-4 對,卵形或披針形,全緣或有鋸齒,基部不對稱。 |
|
花: |
|
圓錐花序大約和葉子同時長出,腋生;花淡紫色,小形數多,有特異的芳香,花萼鐘形5深裂,花瓣5枚,雄蕊10枚,紫色,花絲連成筒狀,開花期約在4月至5月。 |
|
果: |
|
果實呈核果狀,球形至橢圓形,秋天成熟後轉成黃色,內果皮木質化,變成一堅核,核再分成6室,每室有種子1顆。果期約在10月至11月。 |
|
育苗單位: |
|
撫育:苗栗縣政府農業處、南投縣政府農業處、花蓮縣政府農業處。
【環境綠化苗木以提供辦理空氣品質淨化區及垃圾掩埋場綠化設置、補植或加植使用為主,不供應私人機構。】 |
|
其他: |
|
苦楝因其果實味苦而得名。山地名為baaran (泰雅族)、bagasu (排灣族),當苦楝吐露新芽、開花之際,即春季來臨之時,為排灣族人的歲時植物之一。苦楝的英名為China tree (中國的樹),不論是旅居海外學者或是臺灣本土文學作家,常以苦楝為題,抒發心中對臺灣本土的苦戀。根據林務局調查,苦楝為適於經滲洗處理之鹽漬地的造林樹種之一,在乾旱瘠薄的土壤亦生長良好,也能用於惡地地形之造林。
苦楝不畏潮風鹹土,為本土種植物,生長快速。
栽培管理:深根、耐陰性弱、移植難易度中等、生長速度快、管理工作簡單。
碳匯效益:樹高8m,DBH:23.6cm,二氧化碳吸存量約139kg。
對6種污染氣體之淨污量推估(單位 kg/ha/yr):
二氧化硫:11.85、乙烯:8421.25、氮氧化物:24.86、臭氧:26.16、甲苯:15.29、氟化氫:3.66
*均以10年生,樹高10公尺,總葉面積103.23平方公尺為標準,每公頃種植300株進行推算。【綠與美的淨污樹種 P108~P109】
栽植特性:防風性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