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別: |
|
大戟科(Euphorbiaceae) |
|
學名: |
|
Triadica sebifera |
|
型態: |
|
落葉中喬木,樹高可達 15 公尺,樹幹通直;樹皮灰褐色,有不規則的深縱裂紋,老樹的栓皮層有剝落的現象;具有多數枝條,枝條初為綠色,後則略帶為灰褐色,光滑無毛。 |
|
葉: |
|
葉互生,具長柄,菱狀卵形,全緣,先端成尾狀、漸尖;秋至冬季休眠落葉前,葉片轉紅。 |
|
花: |
|
花甚小數多,綠色或黃綠色,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開花期約在4月至6月。 |
|
果: |
|
果實為蒴果,球狀橢圓形或近球形,具三溝,初為青綠,成熟時黑色,三裂,內藏種子三粒,黏著於中軸,黑色,外被白臘層的假種皮。種子外有一層蠟,種仁含油20%臼蠟和臼油為主要的化工原料,可製蠟燭、肥皂,油漆等等,唯有毒不能食用;果期約在8月至12月。 |
|
育苗單位: |
|
培育:中興大學實驗林管理處。
撫育:新竹縣政府農業處。
【環境綠化苗木以提供辦理空氣品質淨化區及垃圾掩埋場綠化設置、補植或加植使用為主,不供應私人機構。】 |
|
其他: |
|
烏桕在中國大陸種植烏歷史已逾千年,為重要的油脂植物,曾年產油脂數百萬噸,賺取大量外匯,明朝歷史已勸人種植。臺灣可能早期自閩浙移入,常散生於田埂、溪邊及堤岸。秋冬落葉前葉色會轉紅,為平地就可觀賞紅葉之綠化樹種。根據林務局調查,烏為適於經滲洗處理之鹽漬地的造林樹種之一。
烏桕得名的由來:有一說法是因烏臼鳥喜食其種子而獲名,另一種說法是因其樹老時根部黑爛成,而得名。烏桕的木材質地較有彈性,適合做『陀螺』的材料,所以坊間有『一樟,二瓊,三埔姜,四苦苓』之說。
栽培管理:中根、耐陰性弱、移植難易度中等、生長速度中等、管理工作簡單。
碳匯效益:樹高10m,DBH:33.4cm,二氧化碳吸存量約398k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