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別: |
|
榆科(Ulmaceae ) |
|
學名: |
|
Ulmus parvifolia |
|
型態: |
|
落葉中喬木,高可達15公尺,樹幹多少呈通直,幹皮灰紅褐色,不規則雲片狀剝落,頂端尖而稍扁平,暗褐色,皮孔明顯;小枝細長,幼枝具柔毛。 |
|
葉: |
|
葉互生,卵形或橢圓形,鈍鋸齒緣,革質,兩面粗糙,上面無毛,下面幼時具毛或在脈腋具有簇生的毛,葉片纖細萌芽力強。 |
|
花: |
|
花較小,淡黃綠色,與葉同時開放。開花期約7月至9月。 |
|
果: |
|
果實為膜質翅果,卵形或橢圓形的,果期10月至翌年1月。榔榆和櫸外形相似,但榔榆是翅果,櫸是核果。 |
|
育苗單位: |
|
撫育:新竹縣政府農業處、種苗改良繁殖場。
【環境綠化苗木以提供辦理空氣品質淨化區及垃圾掩埋場綠化設置、補植或加植使用為主,不供應私人機構。】 |
|
其他: |
|
臺灣原生種,榔榆木材細緻光滑,如木材如浸過雞油,別稱「紅雞油」。老樹幹表面紅褐色,有不規則之雲塊薄片之剝落痕跡,並夾雜灰、綠、褐與橙等多色斑點,英名「Lacebark elm」即形容其特殊之樹皮。
栽培管理:中根、耐陰性中、移植難易度中等、生長速度中等、管理工作簡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