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別: |
|
樟科(Lauraceae) |
|
學名: |
|
Cinnamomum camphora |
|
型態: |
|
常綠性大喬木,高可達50公尺,全樹具有芳香精油,樹幹通直,樹皮紅褐色或灰褐色,有縱粗裂紋,皮孔不顯著。 |
|
葉: |
|
葉有長柄、互生、革質、闊卵圓形或橢圓形,葉柄細長,光滑或略有毛茸,先端尖銳,葉微波狀緣,葉脈為三出脈,脈腋具有凸線,搓揉有樟腦的辛香味。 |
|
花: |
|
花數多、較小,腋生,圓錐花序,生於枝之頂部,黃綠色;花筒短,開花期約在2月至4月。 |
|
果: |
|
核果球形,成熟時紫黑色,帶有光澤,基部托著杯形先端截斷狀的花被。果期約在4月至7月。 |
|
育苗單位: |
|
撫育:新竹縣政府農業處、苗栗縣政府農業處、花蓮縣政府農業處、種苗改良繁殖場。
【環境綠化苗木以提供辦理空氣品質淨化區及垃圾掩埋場綠化設置、補植或加植使用為主,不供應私人機構。】 |
|
其他: |
|
樟樹為臺灣原生種,因樹幹上紋路分明(章),章字旁加了木字,就叫樟樹。葉片揉搓有樟腦的辛香味。清代李時珍於本草綱目中的說法是:樟樹的木材上有許多紋章,所以在「章」字旁加一個木字,才有「樟樹」之名。事實上,這是不正確的,「樟」字乃是因其樹有香味而來的,由於「獐」與「麝」是相近的動物,而樟樹的香味甚濃,所以取名為「樟」,與動物的「獐」是一樣的意思。
樟樹為苗栗、南投、雲林及台南縣之縣樹,其名稱的由來可能因本草綱目提到:「其木理多文章,故謂之樟。」。樟樹為闊葉樹一級木,與烏心石、牛樟、臺灣櫸和臺灣檫樹合稱「臺灣闊葉五木」。林務局於2009年發布之綠色造林計畫中,樟樹為山坡地及平地獎勵造林樹種之一。
栽培管理:中根、耐陰性中等、移植難易度中等、生長速度慢、管理工作簡單。碳匯效益:樹高10m,DBH:24.2cm,二氧化碳吸存量約161kg。
對6種污染氣體之淨污量推估(單位 kg/ha/yr):
二氧化硫:12.04、乙烯:3673.09、氮氧化物:13.27、臭氧:7.47、甲苯:19.11、氟化氫:8.25
*均以10年生,樹高10公尺,總葉面積103.23平方公尺為標準,每公頃種植300株進行推算。【綠與美的淨污樹種 P108~P109】
栽植特性:防風性佳、耐鹽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