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張,常需面對噪音、空氣污染以及種種生活壓力,多數人都盼望能回歸自然,以舒緩情緒、調節身心。在室內擺設綠色植物是改善生活品質的好方法。植物不僅可以美化室內空間,許多科學研究顯示,栽培植物有助於放鬆心情、減少壓力與疲憊感,具有改善室內落塵及有機揮發物質等功效。

 

病態建築症候群

根據估計,現代人每天約有80%~90%時間是在室內度過(Abbriti and Muzi, 1995)。近年來常有報導指出,置身於密閉性較高的建築物內,許多人會出現頭痛、眼、鼻或喉嚨的感染、易感冒、皮膚乾燥發癢、嗜睡、噁心、無法專注、易疲勞、對氣味敏感等種種生理不適症狀出現,稱之為「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 SBS(Knoppel and Wolkoff, 1992)。此症候群無法用特定症狀界定,一旦離開這類建築物後,這些症狀便可獲得改善(王,1993)。

 

病態建築症候群大部分與建築內空氣污染有關。一般人的觀念中,室外空氣污染程度遠勝於室內,但在某些無窗的建築物內,空氣污染的程度可高達室外環境的100倍之多。世界衛生組織於1984年報導指出,全球約有30%的新建築有室內空氣污染問題(Wolverton, 1996)。美國環保機構(EPA)指出,室內空氣污染名列危害大眾健康之前五名。根據美國官方的統計,至少27百萬辦公室工作者可能罹患SBS,且平均每五位美國人就有一人曾罹患與室內空氣污染有關之過敏疾病。

 

德國學者Brasche 等人(2001)認為不良的建築設計、工作性質與工作者生理狀態,共同影響工作者對工作環境的感知,進而造成SBS。此研究問卷調查顯示,由於女性情緒波動表現較大,於相同工作環境下,女性較男性易罹患病態建築症候群(44.3% vs. 26.2%)。

 

室內植物減少空氣污染

 

室內空氣污染物主要來自於家具、地毯、影印機、窗簾帷幕、絕緣材料、油漆甚或建築材料等所釋放出的揮發性有機物質(Volatile Organic Chemicals, VOCs)。 

 

為了降低病態建築症候群的發生,丹麥學者Fanger2001)認為21世紀之建築物要符合下列條件:提高室內空氣品質、減少不必要之污染源、控制溫度與相對濕度於35%~65%、提供個人呼吸區域內之清潔空氣等。除了增加通風、利用機械或儀器等方式外,減低SBS 最自然的方式就是擺設室內植物。